专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六大问题待解

2021-10-27
70





《逐梦星空》是网易科技记录航天逐梦人和航天里程碑事件的新栏目,“逐梦星空,向上探索”,让我们向着星辰大海不断挺进。

文 |   御柳

出品 |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栏目组

精彩观点:

1、探月、探火、载人空间站等重大项目都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2、商业航天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模式和机制。商业航天本质上是要通过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来发展航天。

3、商业航天参与主体,应该包括原有的体制内组织、有能力的民营企业。

4、理性看待和尊重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二八定律,既要积极引导社会金融资本进入航天领域,又要防止资本虚火和虚胖。

5、到2020年年底,全国商业航天企业有300余家,目前发展态势可以这么去概括:国有企业主导作用显现,民营企业热情高涨,政策法规加快完善,市场活力空前释放,资本力量有效激活。

6、中国航天基金会将为中国航天争取国际上的支持,在“外层空间”这个“海陆空”之外的第三疆域,争取到更多的和平利用与开发的空间。


他是谁?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有着30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后曾担任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司长、系统工程司司长、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兼探月工程中心主任。

正文:

“中国航天基金会作为我国航天领域对外募捐、接受捐赠的**合法慈善公募组织,奖励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取得创新成就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团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当问到基金会的事情,吴志坚总是会滔滔不绝。

吴志坚,2017年当选为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除了忙于组织评选奖励为中国航天做出贡献的有功之人以外,还要组织航天科普宣传,支持航天人才培养,与中外航天界社会组织进行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在奖励方面,2020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共表彰奖励了2个创新团队,271名先进个人。首次设立100万元的“钱学森最高成就奖”,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荣获该奖项。

专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六大问题待解

4月24日,在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暨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开幕式上,特别颁发了2020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奖。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梦之蓝”专项公益基金,还给中国探月工程团队颁发了特别奖。

吴伟仁院士在现场发表获奖感言,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老一辈航天人为航天事业铺就的道路,感激探月工程团队所创造的一次又一次成功。他还特别感谢中国航天基金会为广大航天工作者的奖励和所创造的这次领奖机会。

在助力航天产业融合方面,吴志坚一直关注着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中国航天基金会正在做国内首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报告》相关研究。

吴志坚一再强调,商业航天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模式和机制,参与的主体不分所有制,应包括原有的体制内组织、有能力的民营企业。

在接受网易科技《逐梦星空》栏目专访时,吴志坚阐述了中国商业航天目前可能面临的难度、挑战和矛盾。

以下为网易科技《逐梦星空》栏目采访吴志坚的部分内容:

网易科技: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航天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2021年也是一个航天大年。不仅仅是发射次数,更重要的是近两年中国航天还取得了里程碑的成绩。您认为中国航天近几年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原因是什么?

吴志坚:2020年,中国航天发展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绩。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嫦娥五号探测器携月壤成功返回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体现了航天精神的传承力量,展现了中国航天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和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

202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回首65年,中国航天人行之不易,用勠力拼搏换来累累硕果。这份收获源自于航天战线全体干部职工的不变初心和全力以赴,源自于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协同和关心支持。

中国航天基金会于1995年成立。20多年来,始终践行“为中国航天事业服务,助力航天,造福人民”的宗旨,奖励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组织和支持航天发展战略研究与学术交流;组织和支持航天人才培养;组织和支持中外航天界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支持航天技术开发和科技咨询;支持航天产业融合相关活动;宣传中国航天事业,开展航天科普教育等。

网易科技:2021年我们也看到有很多重大的航天项目在推进,比如载人空间站的发展,载人飞船,天问一号抵达火星、嫦娥探月等等。您最期待哪一个项目的进行?

吴志坚:可以说,探月、探火、载人空间站等重大项目都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代表。我曾经担任过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兼探月工程中心主任,管理过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绕月探测、探测小行星等任务,还管理过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工程立项和技术攻关、火星探测以及深空探测方案的论证。

专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六大问题待解

网易科技:目前,从支撑航天强国这一点上说,中国航天基金会的业务优势在哪里?这项事业让您充满干劲儿的原因是什么?

吴志坚:中国航天基金会接受国家航天局指导和国家民政部的管理,坚持助力航天、服务社会的工作导向,紧紧围绕人才奖励、人才培养、科普教育、航天文化与航天精神传播等,推进各项航天公益活动规范有序开展。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力量之一,中国航天基金会能够深刻理解目前国家发展航天的战略,有效整合航天领域国企、民企的资源和社会关心航天的企业和个人的力量,集中力量办好航天公益。

国内的公益事业和国外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国外的财税制度促使一些富有的企业家以类似信托的方式向基金会捐赠,有很强的经济考虑。中国航天基金会与之相比更多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公益的能力、接受严格的指导监督和自律。这份规范和自律让我们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帮助,汇集了更多的力量,支持航天发展,同时,帮助航天产业应用转化服务民生。

专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六大问题待解

网易科技:中国航天基金会在中国航天发展上,具体起到怎样的作用?(可举例说明)

吴志坚:中国航天基金会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最近几年,更是强化核心主业,着力打造品牌项目,更好地助力中国航天发展。

比如,中国航天基金会设立并组织实施的中国航天基金会奖,这是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管理单位备案,面向航天领域的社会组织科技奖励,旨在奖励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取得创新成就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团队。“奖励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是基金会的立会之本,是我们重中之重的核心业务。中国航天基金会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国内航天系统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组织科技奖励。目前设有“钱学森最高成就奖”,奖金100万元人民币/人;“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奖金20万元人民币/人;“航天贡献奖”,奖金5万元人民币/人;“航天创新团队奖”,奖金50万元人民币/团队;“航天国际合作奖”。

比如,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结合国家航天日活动,共同主办中国航天大会,今年的4月24日在南京刚刚举办。基金会还支持国际宇航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在澳门举办航天国际高峰论坛;支持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今年将举办第七届;支持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全国研究生飞行器大赛等,以此促进航天学术交流活动。

比如,中国航天基金会提升作为航天专业智库的社会影响力。自2018年至今,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航天研究和咨询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已形成《世界航天发展年度报告》《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报告》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成为政府部门重大决策的重要参考、科研机构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社会各界准确了解世界航天发展最新情况的重要窗口。

网易科技:刚才提到了中国航天大会,您一直非常积极的参加和主导着每年一度的中国航天大会,这样的大会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您对这个大会的期待是什么?

吴志坚:这要说到基金会助力航天产业融合,助力中国航天国际化这两项业务。中国航天大会已经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行业盛会,基金会通过这个盛会,要打造一个加强学术交流、传承航天精神的平台,这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航天的重要窗口。

中国航天基金会会主办系列论坛,其中就主办商业航天论坛,这就体现了基金会积极助力航天产业融合,促进航天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基金会在2019年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联盟的筹建,积极与有优势的军工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为行业内外相关企业牵线搭桥;建立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关注并支持商业航天的发展,积极发挥传统航天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同时,围绕新兴技术发展及我国建设航天强国战略的重点领域,搭建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航天产业融合技术人才专家库,以丰富的一线技术资源为解决航天产业融合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提升中国航天基金会国际影响力,助力航天国际化发展。通过支持外空法治研讨、小卫星国际发展等国际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交流,提升我国航天国际化发展视野。坚持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积极发挥基金会的桥梁和窗口作用;持续深化与国际相关组织与机构的国际交流及合作,加强与相关航天国家和组织的航天非政府组织的联系。这些年,基金会在圣彼得堡、卢森堡就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等内容发表了主题演讲。

专访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六大问题待解

网易科技:您一直有关注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在2019年、2020年的中国航天大会上也指出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您的观察,您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如今发展的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吴志坚:中国航天基金会正在做《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报告》,这是国内首部比较完整的对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商业航天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模式和机制。商业航天本质上是要通过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来发展航天。既然是商业模式,参与的主体就不能用所有制性质来划分,既包括原有的体制内组织,还包括有能力的民营企业。

这些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到2020年年底,全国商业航天企业有300余家,目前的发展形式可以这么去概括:国有企业主导作用显现,民营企业热情高涨,政策法规加快完善,市场活力空前释放,资本力量有效激活。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有难度、有挑战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1、比如:在政策制度建设上,怎样做到解决眼前问题与政策超前预置相结合,鼓励与规范相统一,国内立法与国际条约相衔接,进一步为商业航天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比如,在发展方向上,怎样加强商业航天发展趋势的预研,技术发展的预判,市场前景的预测,引导不同的商业航天主体既要看清长远道路,又要理清眼前发展步骤,避免发生方向性错误;

3、比如,在发展路径上,怎样梳理和融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特点和优长,以市场要求为牵引,紧紧扭住成本控制和获利周期这一要害,创新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培塑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比如,在整个生产和经营链条上,怎样打通阻塞,补齐短板,做到整体协调、同步推进;

5、比如,在区域发展上,怎样从原有航天基础、当地科技产业、政策优势出发,打造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区域,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效应,防止区域定位同质化、产业配套碎片化、盈利模式单一化;

6、再比如,在金融支持上,怎样克服初创企业融资后劲不足,投入与收益周期不匹配等瓶颈,创新商业保险、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模式和产品,理性看待和尊重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二八定律,既要积极引导社会金融资本进入航天领域,又要防止资本虚火和虚胖等等。

网易科技:2021年以及后续中国航天基金会发展规划和目标是什么?

吴志坚: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人民军工成立9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中国航天基金会将以此为发展契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十四五”发展总体布局和航天强国战略目标,认真落实上级单位的决策部署和民政部有关要求,秉承“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服务,助力航天,造福人民”的宗旨,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航天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扩大影响、做出品牌、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助力航天强国战略、服务航天单位、支撑航天主管部门为方向,以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为主基调,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和规范管理、合法合规运营,为打造**航天公益组织、助力实现航天强国目标努力奋斗。具体有:


一是进一步扩大中国航天基金会奖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中国航天基金会奖的荣誉性和价值导向,**限度地发挥中国航天基金会奖的社会示范效应。

二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航天公益队伍,提升基金会在服务社会、开展公益方面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汇集各方力量。

三是协助中国的航天企业在国际社会发声,有理有利有节地为中国航天争取国际上的支持,在“外层空间”这个“海陆空”之外的第三疆域,争取到更多的和平利用与开发的空间。

四是促进航天产业的应用和转化,让人民能够感受到开发“外层空间”为生产生活带来的提升与便利,感受到发展航天对探索精神的激励,感受到航天新基建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แหล่งที่มา:逐梦星空
เขียน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ของคุณ